1. 【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他所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政治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 【孙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早年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多次发动武装起义,立志推翻清朝。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辞职。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他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去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任总理。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在广州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后被迫去职。1921年在广东任非常大总统,曾计划北伐。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等。
3. 【幸福】 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追求幸福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剥削阶级把个人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并把个人幸福建立在被剥削阶级的痛苦之上。无产阶级则把争取广大人民的幸竿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4. 【政治】 阶级、政党、民族、国家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又为经济基础服务。当社会上存在着阶级的时候,突出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其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包括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两个方面。
5. 【民族】 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习惯上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6. 【独立】 单独地站立:~山巅的苍松;脱离原来所属单位,成为另一单位:民俗研究室已经~出去了,现在叫民俗研究所;属性词。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高一级的单位而直接隶属于更高级的单位,如不隶属于团而直接隶属于师的营叫独立营;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别的政权的统治而自主地存在:宣布~;不依靠他人:~生活|~工作|经济~。